鸡娃太累,39岁妈妈辞掉教师工作,带娃去这个小地方“躺平”!2年后她后悔了吗?
月初我们开设了全新的内容栏目#100 种职业,100 种育儿#✨。
第一期分享了资深 HR 妈妈对孩子未来职业规划的设想,很受妈妈们喜欢。
今天这期,我们邀请到了 Eva,一位拥有 16 年国际学校教育经验的老师,同时也是 14 岁初二男孩的妈妈。
2022 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她放弃上海国际学校的工作,全家移居新加坡,带娃走上留学道路。
作为国际学校的老师,她是怎么看待上海和新加坡的国际教育的?
一起来看看吧。
我在上海的国际化教育行业工作了很多年,不少人都觉得国际学校的课程很“水”,没什么深度。
但其实不都是这样的。
咱们国内的大部分国际学校目前的「融合课程」做得都很不错,就拿我工作过的国际化学校来说,比较强调“中西融合”。
既保留了适合国内孩子的基础学术课程,也开发了以探究为主的综合主题课程,还引进了不少兴趣拓展课程。
娃在这里既可以走国内的升学通道(参加高考),也可以申请海外的学校。。
国际课程在小学的时候鼓励娃多多尝试感兴趣的东西,到了初中就开始关注学术的深度,高中就是用擅长的优势拼命努力的阶段了。
我自己对这个教学体系比较熟悉,个人觉得是比较适合我家这样的娃的。
我家娃艺术、体育、智力各个方面都一般,再加上数学又不是他的强项,要各学科全面开花还是有点吃力的。但是娃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都挺好的,性格也积极乐观。
我们还是想更好地利用娃的这些优势,所以选择了国际化教育的路线。
我儿子在我工作的上海国际化双语教育集团内读了 6 年小学和预初。
22 年的时候正好我先生因为工作原因要移居到新加坡,我们觉得在孩子 18 岁之前尽量还是不要分居,对成长没什么帮助。
一方面,新加坡距离近、高质量外教多、双语环境对华人友好,娃适应起来应该不会太难;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化教育的老师,我也可以去看看新加坡教育体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然后我们筛选之后敲定了一所比较适合我儿子的新加坡国际学校,在 22 年 8 月份的时候顺利入学了。
万万没想到,刚入学没多久,我们竟然会在语言问题上“翻车”。
第一个打击,就来自娃最熟悉的中文课。
一开始我对新加坡双语教学的期待还是很高的,但等娃入读之后我才发现,孩子入读的新加坡国际学校的中文课程侧重于“应用”。
即使是母语班,教的内容都是浅尝辄止,教学资源的系统性也不强,不像国内的语文课那样可以比较好地培养文学素养和文化审美。
不少中国孩子,中文课还会被安排英文强化补习,补了大半年英文,才发现中文“武功尽废”。
虽然相比其他国家,新加坡学校的中国孩子不少,但在绝对人数上,仍然是小众人群。这就导致有些国际学校对于中文作为母语的教学并没有非常重视,教学的时长、深度和国内是完全不能比的。
除了语言问题,娃面临更大的难题是“社交”。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男孩子放学总会在一起打游戏,我发现当地的同学和我儿子玩的游戏不一样,平时用的社交软件也不一样,喜欢的明星更是完全不同了。
所以在这些兴趣爱好上面,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他们想要进行真正的深度社交其实是有困难的,当然家长也不用太焦虑。
只跟国内小朋友玩也没关系,毕竟有文化认同,交流起来没什么障碍,对他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要相信娃的适应能力,让娃慢慢地再去跟不同国家的孩子一起沟通交流,时间长了社交圈自然而然会扩大了。
我家娃用了一年时间才逐渐适应这个全新的社交环境,现在有时候周末会跟朋友一起到海边去钓鱼,一起出去骑自行车,都是孩子们自发的活动。
在交朋友这件事上,家长心态放轻松,给娃充分的过渡时间就好啦。
妈妈们最关心的“歧视”问题其实我们还真的遇到过。
当时我跟娃在公园玩,一个白人孩子直接跑到我们面前对我们喊“Ching Chong”(针对华人的歧视词汇),当时我就直接愣住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反击。
没想到娃 1 秒钟犹豫也没有,转过去用英文跟他说“你再说一遍?你最好闭嘴,不然的话信不信我打爆你的头”,然后这白人孩子马上就走了。
无论孩子去哪个国家留学,我觉得霸凌、歧视这样的问题不可避免,我会告诉孩子在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适当反击回去,毕竟只孩子自己内心强大了,才能不被这些不友好的声音影响。
除了语言和社交问题,新加坡国际学校还有一些现实和理想的落差的。
在了解过中文课程之后,我果断让娃放弃校内中文课转学法语,中文在家学或者去校外的学习机构补习。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还是天真了。
新加坡本土的教育机构大多针对公立学校学生,目标还是在于提升考试成绩,适合国际学校的补习资源甚至还没有北上广多。
整整 2 年,我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线下补习机构,这也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我一直都觉得,国内的「融合课程」是更适合中国孩子的国际化课程。语文数学质量高,难度也比新加坡大,但有一说一,新加坡的科学课程确实还是蛮值得借鉴的。
在新加坡,从小学开始,科学就是一门主课,教材知识结构系统化,注重探究的同时还兼顾应试,挺适合娃系统学习科学的。
而且新加坡国际学校很少用具体的百分制去衡量孩子的表现,没有 80、90 这样一个具体的分数,在报告单(report)上,学校更希望家长关注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和全人发展。
如果真的想知道确切的成绩和排名的话,只能通过外部考试去获得。
我不想去给孩子制造一些额外的压力,我觉得如果娃 report 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都是老师认可的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那我就不担心了。
最后,新加坡国际学校的鼓励式教育,也和国内的不大一样。
老师的反馈是“都挺好”,但成绩单上反映的学习情况却相当真实。
我儿子有点起床困难,特别过完假期之后每天早上都在迟到边缘挣扎,为了治治娃的这个毛病,我们当时特意没催,想说让他自己知道迟到的后果应该就好了。
他那天第一次上学迟到,没想到老师既没有批评也没有惩罚,我当时还心想:这么草率吗??
后来才知道老师会把迟到都记录在 report 上,report 又关系到孩子的升学——果然很“现实”啊,这和我在国内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
但总得来说,来了新加坡之后,还是发挥了娃的优势的。娃之前的表达能力就不错,在新加坡自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用英文整理逻辑思维的能力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不少。
甚至于在国内表现一般的数学,竟然也在这得到了发挥的空间。
在国内的时候,儿子在数学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新加坡,凭借之前的数学底子,课内数学竟也能保持领先(国际学校初中阶段的数学相对简单),课外也可以参加一些入门级的比赛,拿一些皆大欢喜奖。
现在我尽可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至少过程快乐和结果快乐要占一头,理想的状态是两种快乐都有,那我们普娃只要两选一,我就满足了。
这么多年我经常会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走传统路线和走国际化路线的的孩子区别真的很大吗?
从结果的角度看,其实区别真不大!
我从 06 年工作到现在,见识很多孩子一路的成长过程,最早的一批已经参加工作,甚至结婚生娃了,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并不是说家长砸了很多钱去读国际学校送娃出国留学,娃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了。
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一路走国际化路线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有多元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但同样地,传统路线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秩序感和意志力。
咱们不用去美化一条自己没有走过的道路,不管怎么选都是一种教育的取舍。
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只要是适合自己家庭的,就是最好的
。大家下期想看什么职业的育儿分享,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fsxxzx.com/post/4400.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