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百年期刊之正,创一流期刊之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办刊实践

hzqadmin 阅读:10 2024-09-05 20:04:42 评论:0

欢迎点蓝色字关注“中国期刊协会”

吴尚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三十六期“刊协讲堂”!《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创刊于1887年,至今已有136年的办刊历史,是我国唯一有百年以上历史并连续出版的英文医学综合期刊,也是我国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对推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促进对外医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年期刊,坚守学术的初心不改,追求卓越的脚步不停,他们有什么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请来了本期演讲嘉宾刘冰同志,请他与大家分享《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办刊经验和做法。

刘冰同志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编审。负责154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出版、市场经营、数字化建设等有关管理工作。兼任中国期刊协会医药卫生期刊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秘书长兼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等。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在编辑实践、医学伦理学、科研评价、数字出版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下面请刘冰同志就“守百年期刊之正,创一流期刊之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办刊实践”这一话题开讲。

刘  冰:各位期刊界的同行和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刊协讲堂”,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华医学会会刊之一,也是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百年大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历史、发展与品牌建设,探讨“守百年期刊之正,创一流期刊之新”的体会,分享交流实践经验。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简称CMJ)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创刊于1887年,为中华医学会会刊之一,至今已有136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1932年成为当时唯一一本列入美国《累计医学索引》的中国医学杂志;1973年与《药理学报》一同被期刊引证报告收录,成为中国最早的两本SCI期刊之一;2019年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是22种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中唯一的综合医学杂志。至此杂志进入新时代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加速迈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杂志在领军期刊项目支持下,依据项目计划扎实推进,紧跟热点,加强选题策划,杂志的期刊引证指标及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近三年杂志影响因子逐年增长,2022628,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正式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2021)2022杂志影响因子达6.133,进入综合医学类Q1区。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创刊号封面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为金色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刊期为半月刊,是我国综合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英文学术期刊,是我国对外医学交流的重要窗口,被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PMC、Ovid、DOAJ等国际上所有的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医学期刊之一,与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换关系。杂志现任总编辑王辰院士为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民国时期封面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建国初期封面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发展有着厚重底色,办刊宗旨和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1886年,在上海的传教医生成立了中国博医会。1887年3月,博医会出版了《博医会报》第一期,历史上一直以此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第一期,主编是John G. Kerr(中文名嘉约翰)。后来不论历史发生什么变化,杂志以后的卷数始终以此沿袭下来,未曾变动,到2023年是杂志的第136卷。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23年封面

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等21位我国现代医学的开拓者聚首上海,正式宣布成立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医学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这是一个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有组织地迈进现代医学的大门,改变了国内医学界的格局。同年11月,中华医学会出版了自己的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双语并列),伍连德博士任总编辑。在“巩固医家友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宗旨下,中华医学会的医生与博医会的医生在对方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已成常态。1932年1月,《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 China Medical Journal ( 博医会报 )合并,英文正式定名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34年,由协和医院林宗扬医生及上海马克斯韦尔(J. L. Maxwell,中文名为马雅各)担任主编。马雅各曾在杂志中表明:“杂志要照顾各方面的兴趣,但主要考虑刊登临床方面的文章,适合本国医生需要,又能反映杂志处于医学发展的前沿”。林宗扬医生担任主编后,不懈努力,精心编审,成就很大,刊登的论文经常为欧美医学杂志所引用。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历任总编(部分)

创刊136年以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记载了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见证了中国人民健康的巨大变化,见证了现代医学技术对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长寿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时代变迁,杂志不仅有几代办刊前辈的作风传承,更有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召唤。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华医学会在“十四五”规划暨理事会五年工作规划中将建设“一流期刊和权威医学出版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杂志作为中华医学会会刊之一,学术报国的初心一脉相承,追求卓越的脚步从未停歇。结合国家“四个面向”战略要求,杂志近年进行了新的办刊定位——“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传递新知、科学济世”,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医学研究一流成果、促进国际同行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为了践行新的办刊定位,我们近年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抓龙头

立足学术前沿

做好选题策划

2020年开始,《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出版流程上尝试了3种改革性举措,将谋划杂志定位、寻找热点选题、彰显期刊个性落在了实处。一是形成学科编辑报告分管学科进展制度。编辑部每周由1名学科编辑对分管专业领域学术进展进行重点汇报,聚焦前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提升学科进展把握能力。二是尝试建立编委专业学组。以副总编牵头,成员包括编委、通讯编委和高水平审稿专家等,定期召开选题策划会议,策划和组稿约稿。三是开展聘任执行编委及客座编辑制度。由执行编委及客座编辑密切把握学术前沿策划组稿、联系国内外顶级学科领域专家,制定策划组稿主题方向。

2020年,在总编辑王辰院士亲自指导和布置、社领导全程指挥下,杂志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先后组织了医科院病原微生物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庆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多家机构的论文,合计阅读量11414次,SCI收录期刊引用达3535次,为世界抗击疫情过程中共享中国经验和智慧贡献了积极力量。

近几年,编辑部定期联合编委专业学组召开选题策划会,深耕重点领域,杂志聘请了翁建平、罗小平、范建高、周林福、乐卫东、魏文强等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具备敏锐学术洞察力、能够充分把握医学领域热点与行业动态的专家担任客座编辑,围绕脑小血管病、干细胞和免疫疾病、超级微创手术、肠道微生态、消化道早癌筛查及诊治、糖尿病精准医学、脂肪肝、睡眠障碍、儿童遗传内分泌代谢等话题组约高质量稿件。

借助编委主动向国际专家约稿,刊发主题更贴合国际热点,国际稿源质量更高。约稿国际作者中不乏H指数50以上的国际顶尖科学家,比如:英国帝国理工大学Kian Fan Fan教授(H指数109)、伦敦国王学院Matthew A. Brown(H指数91)、香港大学Vicent Wong教授(H指数87)、意大利圣心大学Luca Richeldi教授(H指数62)、香港大学Huiyao Lan教授(H指数58)等等。

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综述和述评,包括:全球脑血管领域最负盛名的英国爱丁堡大学Joana Wadlaw教授(H指数95)撰写的脑小血管病的诊治综述;全球消化内镜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世界消化内镜学会(WEO)主席Jean-Francois Rey教授撰写的人工智能在消化内镜中应用整体情况的综述;国际结直肠外科研究领域著名专家、韩国结直肠协会前任主席金南奎教授对直肠癌保肛术后低位前切除术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全面评估;国际研究肠道微生物著名专家、比利时根特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系 Marie Joossens教授对益生菌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讨论;国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领域研究权威专家中国香港Vincent Wai-Sun Wong教授、澳大利亚Jacob George教授等在述评中对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到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名称变更进行了精彩点评。

二、抓方向

坚持中国本土

英文期刊国际化

面对杂志136年征程,置身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大背景,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主题,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既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我们是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就是要把这本期刊打造成中国本土的英文国际化大刊,这是我们发展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点,我们把内容建设的核心放在最大限度的拓展优质稿源,争夺“全球第一”的首发权和话语权。2020年3月26日,陈静瑜教授团队完成的全球首例成功双肺移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晚期肺纤维化的文章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发表。陈静瑜教授当天在自己的公众号写到:“能够将全球首例的文章发表在祖国的杂志上,我们团队感到无比的自豪。”“对我个人来说此文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感触良多,前年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了建议,希望我囯大力发展自己的杂志,鼓励有更多囯内科研人员写的论文能发在祖国的杂志上,提升我国杂志的学术影响力。积极推动祖国杂志的发展不能是一句空话,这次我很高兴自己能亲身参与其中,自己践行了这建议。”

编辑出版过程中,美国克里夫兰、意大利米兰、中国香港3位肺移植专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们的修改意见也使文章增色不少,尤其是进一步回答了欧美医生的疑惑,使文章更容易被同道理解接受。陈静瑜教授提到,“2000年当我开始学习肺移植,看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世界首例肺移植。1963年,美国 Hardy 医生报告了世界首例人类单肺移植,受者为一位58岁的左侧中央型肺癌男性,术后患者生存了18天。1963年12月文章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陈静瑜教授2002年9月完成第一例肺移植,迄今肺移植总量超千例,其中也做过多种术式、病种的世界首例肺移植,他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里表示,“特别欣慰自己的世界首例双肺移植治疗COVID-19肺纤维化能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陈静瑜教授期待《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成为中国的乃至世界的重量级期刊。这个期待,也日益成为医学界对这本期刊的共同期待。

三、抓关键

全面提升出版效率

出版效率是信息传播力和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决定着作者论文首发确权时间节点和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速度。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期刊出版的专业化内容对解决问题有重要的科学支持作用。COVID-19来势凶险、患病人数暴发增长,相关研究进展、防控指南的尽早发布对疫情防控决策、疫情攻关研究有具体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同时,基于科学内容的科普传播、公众教育等有正向引导作用。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即有快速报道学术成果的实践,我国第一篇关于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的论著文章即在2003年4月《中华医学杂志》上刊出。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秉持优先出版提供迅捷信息服务的理念,加上网络平台的有力支撑,杂志快速发布中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COVID-19病原发现和鉴定论文。2020年1月25日,时值春节,编辑部收到原创论文《一种引起人类重症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鉴定:描述性研究》,即刻启动快速评审程序,外审同时向杂志总编辑王辰院士报告,责任编辑放弃休假,与作者沟通修改,经多方协调、共同配合,1月27日论文新闻稿上线发布,1月30日论文在线预出版。同时,借助网站的虚拟专题版块,杂志进行了快速而广泛的专题学术内容传播。

四、抓规范

严把学术和质量关

1.严格出版规范,把期刊办成国际最高水平的出版伦理标准践行者

杂志高度重视学术不端和科研诚信问题,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遵守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声明,积极参考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关于期刊规范的建议,坚决抵制稿件发表各阶段出现的版权和出版伦理问题,制定了10项符合国际规范又结合中国特色的编辑规定,确保底线不突破:(1)在期刊网站和稿约中明确规定有关出版伦理道德规范与科研诚信建设的编辑政策;(2)严格遵守作者署名及致谢规范,鼓励列出作者的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3)在论文固定位置标注基金资助项目号,要求作者提供基金相关材料证实项目真实性;(4)实行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定稿会终审),坚决抵制虚假评议;(5)无论文章有无利益冲突,均要求在正文末严格披露,建议作者填写利益冲突信息公开表;(6)要求在论文方法学部分声明研究方案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及受试者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7)防止剽窃和抄袭检测,结合国际出版链接协会研发的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Crosscheck工具及编辑人工审查防止重复发表和学术剽窃,并在出版前验证投稿内容的原创性;不接受重复发表、一稿多投、二次发表;(8)按照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流程图对待撤稿及刊登关注声明;(9)按照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关于临床试验注册制度要求,在刊发文章中注明试验注册号;(10)鼓励作者遵循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关于原始数据共享(Data Sharing)的声明,建议作者投稿时提交数据进行共享。

2.优化出版流程,壮大审稿专家队伍

2020年开始,杂志优化出版流程,由“传统按期出版”改为“按篇线上出版”。发表论文均为在线出版,基本实现连续出版(每周2-3次),印本已不再是唯一和最快速的展现形式。优化文章在线发表流程,也是杂志弥补纸刊出版时滞长的有效手段。

为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及质量,编辑部不断招募更多活跃学者(H指数>10的专家)加入审稿队伍,并于2021年新增Publons平台国际审稿人链接和认可的访问。杂志审稿人队伍从2019年的3386名增长至2021年度的14327名。

五、抓创新

做好新时代期刊

融合发展大文章

1.升级出版平台

2014年11月,杂志开始与国际知名出版商荷兰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的Medknown平台合作,2015年引入威科集团自行开发的网上稿件管理系统和生产发布平台。由于当时的稿件处理系统使用流畅性欠佳,在与国外出版商磨合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并流失部分作者及审稿人。为增强期刊国际化建设,经过与多个国际出版商洽谈后,在2018年10月,将出版平台从威科集团的Medknow平台转至国际化程度更高的Lippincott平台。为方便作者,更换了更为国际化稿件采编系统Editorial Manager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mj),同时,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化进程,全面实现图文、音像等融媒体出版。

2.扩大内容供给

杂志通过与国际出版商合作,电子在线形式向全球发行期刊网络版。通过期刊官方网站www.cmj.org,读者可以自由下载杂志的全部现刊与过刊内容。网站功能全面,不仅向读者提供在线HTML格式和电子书格式浏览,还可以下载PDF版、手机阅读版和ePub电子书版。另外,网站提供SWORD插件,支持各开放获取期刊平台的数据收录。网络版发行突破纸质期刊的载体和篇幅限制,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补充材料,包括视频、音频资料以及共享数据,极大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每期新刊发布后,杂志为所有读者发送电子目录,增加文章的曝光度和引用率。读者也可以通过RRS和e-Alert功能订阅感兴趣的内容。用户还可以使用网站的快速或高级检索功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文章,或用图片检索功能直接查找重要图片,以及一键检索Medline或谷歌学术搜索。通过期刊网站,编辑可实时追踪每篇文章的浏览、下载和引用情况,从而更清晰掌握读者的兴趣和学科动向,还可以借助谷歌地图直观了解每一期作者的地理分布信息。

3.创新融合推介

近两年,杂志尝试用多种创新融合的方式对杂志发表的内容进行推介,实现“一种内容、多元发布、复合出版”的目的。(1)为重点文章量身定制信息图、动画视频摘要以及播客文件,展示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信息和复杂数据,增强读者视听感受,既从视觉效果上吸引读者关注、易于理解和传播,也能适应不同场景的学术交流和传播。(2)通过微信、视频号、Facebook和Twitter等自媒体平台,每周3次发送微信新闻稿进行宣传推广,杂志还计划增设Linkin、Youtube、Bilibili账号,以新闻稿形式定时发布期刊内容,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我们将发表的新文章向月网页浏览量高达50万余次的EurekAlert!、Medscape、Medical Express、Boostmywellness、 Medindia等全球主流专业媒体及《健康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等国内专业主流媒体推送,向全球读者分享最新研究热点和学术成果。(3)遴选热点主题制作电子专辑,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数据库、国际出版商威科Ovid平台中选择匹配目标群,查找文章相关领域小同行,进行邮件精准推送、实现学术论文高效传播。(4)积极拥抱新技术。结合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互联网技术,通过TrendMD将杂志已发表文章以链接的方式跨平台精准投放到5500多本国际期刊相关文章页面上,引流回众多高端读者阅读全文内容,增强国际影响力。

4.加强自主平台传播

从国际期刊集群化发展经验来看,打造中国科技期刊英文出版平台势在必行,科技期刊集群后的规模化数字出版平台运营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商业模式,国际出版商学术出版平台具备品牌化、集群化、集约化等特点。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2020年与Wiley出版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这是为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走向国际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式事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加强中文期刊集群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与Wiley旗下Atypon公司合作共建,基于其Literatum平台架构搭建期刊传播平台,通过“自主设计+委托造船”模式,成功打造了独立运营的医学英文期刊出版传播平台MedNexus(https://mednexus.org/)。MedNexus平台的“自主设计”是杂志社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完成了网站的业务选型、功能设计、美术设计、组件选型;“委托造船”是基于合作商成熟的基础平台及建设体系完成网站各项功能的研发。

期刊出版平台目前已实现自我运营,论文和用户数据独立可控。2021年12月23日,平台正式运营,20种医学英文期刊数据全面上传,发布杂志1657期,论文39903篇,另有202篇预出版文献,几乎所有的期刊均回溯至创刊年,其中《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出版历史回溯至1887年。初始运营半年时间内,平台已经接受全球219个国家/地区来访,文献阅读量近30万次,PDF下载量近10万次。截至2022年8月,平台吸纳的期刊总数增加至21种,累计发文数4.2万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21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推进一流期刊发展。建立高效和健康的学术出版平台及运营体系,能够进一步支撑卓越科技刊群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群夯实基础,形成具有创新和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作为中国办刊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发展有着历史沉淀的厚重底色,更有时代赋予的青春亮色。有几代医学工作者的信任嘱托,有几代办刊前辈的作风传承,有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召唤,我们将知重负重、唯实唯先,竭诚团结和服务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提升内容品质和传播力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稿源在杂志发表,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前行,书写中国医学期刊新篇章,见证中国科技期刊新辉煌。

吴尚之今天,刘冰同志与我们分享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守百年期刊之正,创一流期刊之新”的办刊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一是守好学术之正,精心策划选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积极探索三方面的改革性举措:形成学科编辑报告分管学科进展制度,提升学科进展把握能力;建立编委专业学组,定期召开选题策划会议;开展聘任执行编委及客座编辑制度,制定策划组稿主题方向。

二是坚持办刊方向,培育国际化大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坚持将期刊打造成中国本土的英文国际化大刊,把内容建设的核心放在最大限度拓展优质稿源,争夺“全球第一”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将优质的稿件发表在祖国的杂志上。

三是抓好统筹协调,提升出版效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启动快速评审程序,多方协调配合,提升出版效率,探索论文新闻稿上线发布、在线预出版,确保作者论文首发确权时间节点和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速度。

四是严格出版规范,把好学术质量关。《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重视学术不端和科研诚信问题,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坚决抵制稿件发表出现的版权和出版伦理问题,制定了10项符合国际规范又结合中国特色的编辑规定。同时优化出版流程,壮大审稿专家队伍,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和质量。

五是推动出版创新,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推动创新融合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推出四项举措:升级出版平台,加快期刊数字化进程;扩大内容供给,丰富读者阅读体验,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创新融合推介,探索多媒介、多渠道、多平台推送期刊内容,达到“一种内容、多元发布、复合出版”的目的;建设自主平台,促进海外传播。

最后,让我代表中国期刊协会,感谢刘冰同志的精彩演讲!感谢大家对“刊协讲堂”一如既往的支持!

欢迎扫码关注

分享到: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fsxxzx.com/post/5202.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