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瘾有多可怕?谷歌、脸书设计师现身说法

hzqadmin 阅读:131 2024-09-04 20:06:39 评论:0

来源 |外滩TheBund (ID:the-Bund)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那些看似免费、方便的社交媒体

背后都经过专业人士的精心设计

一步步吞噬我们的注意力

最终将我们卖给广告客户

网络时代,人就是产品

看这篇文章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一天中,有多少时间被手机所占据?

我的手机屏幕显示每天大概要使用5-6个小时,而这刚好和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吻合: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5.69小时。

很难想象,除去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剩下8小时大家几乎都在玩手机。

当我们越来越沉迷手机不可自拔,最近一位美国导演干了件事——邀请来Facebook、Twitter前开发人员,揭露社交媒体是如何让人上瘾。

在这部Netflix最新高分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社交媒体千方百计拉你入坑的心思,真比你想象的可怕多了。

连业内人士都会上瘾的网络产品

主角哈里斯曾是谷歌的设计伦理学家,被称为谷歌勉强有良心的人。片中召集了像哈里斯这样各大科技巨头的前雇员,其中不乏Facebook“喜欢”按钮的联合发明者,Pinterest的前总裁。

这些前职员原本有机会呆在硅谷享受高职位、高薪,却没干几年纷纷跳槽离开。在他们眼里,不加管制的社交媒体和“毒品”没有区别。

哈里斯就曾供职于谷歌的Gmail团队,同事们干活都非常卖力,软件的设计会打磨到每一个细节。

但时间久了,他却发现自己开始沉迷Gmail,会不停地查看邮件,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公司没有任何人想过如何给让这项功能安上“刹车”——防止上瘾。

他尝试写一份使用报告发到同事们的邮箱,许多人同事都感同身受,纷纷发出响应。但很快这件事就失去声音,谷歌没有做任何改变。

不止是哈里斯,Pinterest的前总裁蒂姆也对社交媒体上瘾。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白天我在上班打造连自己都成沉迷的东西”。

到了晚上下班回家,他抓着手机,连在储藏室都要写邮件。他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却根本没办法关怀和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蒂姆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他曾经想要靠意志力,回家前把手机丢在车上;一天内上千次提醒自己,绝对不要把手机带去卧室。

但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到最后全部无效,他一拿起手机,时间就开始一点点流逝了…….让人崩溃。

斯坦福大学的成瘾专家安娜,也一直在担心自己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得不发生争吵。

孩子坚称每天只玩了一个多小时间手机,但事实上监测到的是每天近四个小时,连孩子自己都难以相信。

看到以上画面,是不是觉得有些眼熟,这不就是日常沉迷手机网络的我们么?

令人觉得可怕的是,哪怕这些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甚至自己开发软件的人,都无法控制自己和周边人不去深陷其中。

社交媒体为何如此让人上瘾

想要社交媒体是如何让人一步步成瘾的?就得先知道Facebook、Google、Twitte三大巨头。

很多人眼里或许Google只是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是关注朋友的社交软件,但这些软件背后却在厮杀流量,互相抢夺我们的时间。

过去10里,谷歌一直靠出卖客户资料盈利。他们拿资料干什么?建立模型。一旦建模后,根据以往的习惯,就会预测到我们要做的事情。

在网上, 我们做过的事、点击过的地方、看过的影片、按赞的内容,都会成为模型的一部分,重新回过来建立更精准的模型。

例如有人浏览的界面总是停留在血腥、暴力的页面上,那么系统就会判定他是一个激进主义者。

之后他就会一直接收到类似的信息,但这些“奶嘴乐”绝不会是免费,再下一次推送广告产品可能就是一把枪、一只刀。

正如哈里斯所说, “如果产品是免费的,那么你就是产品”。像用户喜好监测、智能信息推送、个性化广告推荐这些应用目的皆是如此。

它们看似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实正在掌握着我们思考,把潜意识送进我们的脑子,影响我们做决定,最后将我们“卖给”广告客户。

哈里斯还提到一门课程——骇客成长。这门课程可以将工程师们变成半个心理专家,破解人类心理,达到改变人行为的作用。

拿微博、抖音上常用的上下滑动这个动作来说,心理专业术语叫做间歇正增强,其实就是利用人们寻求刺激的赌徒心理,不断“下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手机屏幕发亮,弹出推送,拿起手机的动作就会传递到我们脑子里,接着就是划开手机。

而如果你微博上收到一个信息提示,你有朋友刚刚@到你,那么你毫无疑问又会点击进去。

成瘾专家安娜解释道,跟别人社交的过程,会释放愉快的多巴胺。这种群居和繁衍的习性,早在几百年前就刻进了我们的基因。

上瘾后造成的大脑多巴胺缺乏,会导致人们不停地使用手机,整个行为过程可能完全是无意识的,但却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此。

来自开发者们的担忧和恐惧

随着哈里斯将社交成瘾的秘密揭露出来,他也提出了更大的担心——“奶嘴乐”正在削弱我们独立思考、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资本为获取更大的了利益,正在进一步改变、控制我们眼前看到的世界。

当一个人不断被灌输单一信息,就会相信它是真的。在推特上假新闻就比真新闻传播快6倍。这一类的社交系统简直是假消息天然的发酵池。

今年也是我们经历过的假新闻、神反转最多的一年。无论是疫情期间的各种谣言、阴谋论,还是各种女性议题,都引发过朋友圈刷屏。

系统背后,那些原本我们觉得反智、土味、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都会精准地推送到对应人群面前。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媒体中也在进一步控制儿童的自我价值和认同感。诸如美图秀秀、朋友圈点赞等。

这些是连大人都无法避免的“圈套”,会通过他人塑造公认的标准来改变、伤害自己。那如果孩子们使用,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1996年出生的孩子,即所谓的z时代,这些孩子是历史上进入中学就使用社交媒体的一代。

面对没有阀门的各种信息、社交冲击,整个Z时代的孩子变得更加焦虑脆弱、抑郁和不敢冒险。

据数据统计,在2005年-2015年间,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群体愈发向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抑郁症频发。

中国青少年抑郁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了社群媒体软件的出现。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过于频繁地刷手机,不仅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节奏,导致睡眠紊乱,还会让别人影响了对自己的认知,陷入低落、抱怨的情绪。

与男孩和年轻男性相比,这种伤害对女孩和年轻女性更为严重。在患有抑郁症的14岁女孩中,多达四分之三的人自尊心不强,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并且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7个小时。

所以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网络上一个又一个年轻生命殒命,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她们在手机背后经历过什么。

关于抵抗手机成瘾的建议

虽然科技给我们带来无数困境,但包括哈里斯在内的科技人员并没有一味抨击科技。

除了政府监管,社交媒体问题还是在于商业模式。企业努力挣钱没有问题,但系统不能没有刹车和保障。

而科学技术作为工具,更像一把双刃剑。就像点赞本意是想传播正能量和爱,却没想到造成人们攀比和虚荣的困境,对手机过度依赖也是如此。

关于手机成瘾,专业的科技从业者给了我们一些实用建议:

1. 删掉你不需要的程序软件,浪费时间的全部删掉,包括社交软件、新闻软件等。

2. 把通知推送提醒功能关闭,不要让急迫行或者当前不重要的资讯,一直让手机振动。

3. 尽量使用不会储存搜寻记录的搜寻引擎。谷歌有很多扩充功能,可以移除推荐功能。

4. 不要直接收看任何推送到你眼前的短视频,而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自己去选、去搜索。这也是对抗资本主义监视的一种方式。

5. 转帖新闻时要多做核实、评估来源是否可靠,多搜集一下,如果看起来像是在挑动你的情绪,那就需要警惕了。

6. 不要点击具有诱导性的标题文章,那样会给幕后的算法工程师猜测到你的喜爱,从而会进一步推送更多内容给你。

7 .一定要有多种消息的来源,融入你的生活,关注和你意见不同的观点,防止陷入己见。

另外,纪录片中科技从业人员都提出来重要一点:不要让孩子使用社交媒体,不要小孩子使用手机。

这是他们的家庭规则:

1.每天晚上固定时间禁止带任何电子产品进房间,不管什么时间,睡前半小时,都禁止使用任何电子产品。

2.  上高中以后才能使用社群媒体,最好是16岁之后才使用。

3. 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好使用电子产品的合理时间。

参考资料:

1.《世界卫生日 关注抑郁症低龄化》光明日报

2.《总刷手机=焦虑来源?沉迷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新京报

图片来自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fsxxzx.com/post/5125.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