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谷歌的沟通之道|万周书评
万周按
谷歌反对绝大多数公司的信息流动模式:“信息作为权力和控制的手段被人们囤积”。而是致力于最大程度的共享信息。
企业大了就苦于内部沟通不畅,觉得同事不了解同事,部门不follow部门,上下之间也肠梗阻。每个企业都会采用各种制度,在沟通上下一番功夫,比如内刊、内部论坛、企业文化部、各种协会,或者设置类似红军的政委制度,一对一服务明确到人,或者在办公室设计时考虑接触互动因素,拆掉围墙栅栏隔板等,增加了解机会。
万周君前一阵正好翻阅了《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该书特意辟出一章:“沟通:当最牛的路由器”。
1
认识论:信息是权力还是资源?
当我们在谈论沟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笔者以为沟通的实质就是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那信息有必要大范围地流动和共享起来吗?听起来像个无需论证的问题,其实是个真问题。如果稍微回顾管理体系、思想的变革,以及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不难发现,企业对信息的看法正在发生一种根本的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人其实被“机械化”了,成为了“机械”人,他们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只需要高效率地重复劳动就可以,枯燥乏味。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这在绝大多数组织中依然是一条铁律。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试图掌握最多的信息,越多的信息独占越能营造一种权威感。这是一个等级分明的世界,你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处都能感受到层级、圈子……因为你得不到信息。
所以本书作者之一谷歌掌门人施密特在书中这样评价“绝大多数公司的信息流动模式”:“信息作为权力和控制的手段被人们囤积。”他还引用管理学学者的话:许多商业人士之所以能升至管理者位置,“靠的并不是他们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是因为他们深谙与同事们的竞争之道。而这样的风气,只会助长人们对信息的霸占。”
而现在,企业普遍认识到信息要最大化地流动和共享起来才有价值,尤其是互联网和科技类企业。
为什么有了这种变化?是不是谷歌创始人突然有了天才般的设想,要颠覆传统模式?与其说是他们主动确立了这一认识,不如说他们是被产业、科技发展逼迫着迎合这一转变。
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如果不最大化地激发员工创造性工作,企业就会消亡。在谷歌发展期间,给它1亿名熟练的产业工人并不会助力其发展,但一个顶尖工程师对其大有裨益。科技行业不需要“机械”人,需要“思考”人。施密特在书中的一句话表达的非常核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雇佣员工是让他们进行思考的。”(这背后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学术讨论和认识转变,比如德鲁克从工人到知识工作者的论断,现在又有人提出“创意精英”。)
既然员工最主要的工作是思考,那员工当然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和共享,否则思考的原料在哪,如何会有思考输出呢?
这是谷歌的认识论,是否适合你的企业,这首先取决于你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企业雇佣员工是干嘛的?思考还是机械化执行?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学谷歌,笔者就不认为富士康工厂需要从根本上改动其管理和信息流动模式,因为他们对员工的核心要求就是高效率地重复完成同一动作。如果你的回答是“思考”,不妨继续看看本文。
2
谷歌采用了哪些沟通办法?
笔者以为首先是拥挤、混乱。施密特同学刚到谷歌就职,没有办公室,只好搬去了仓库上班,没几天一个工程师觉得那仓库挺宽敞有位置,也搬进去了,两人就这样一起办公了几个月。这种举动得益于谷歌创业期的极客文化,有墙也挡不住,否则拆了房间隔板员工也不会主动跟管理层抢空间。
企业在创业阶段往往也是沟通最为顺畅的时候。谷歌早期的办公室的状况、创始人风格,以及Facebook扎克伯格的小办公桌,媒体都报道了很多。这部分说明,拥挤、混乱是有效而充分沟通的帮手,这种拥挤混乱应该得到适度的保持,有利于制造话题、相互熟悉和勾搭,吃个饭聊个天看个电影都顺理成章了。与其说很多互联网企业办公室设计的原则是开放和公共空间,不如说是适度拥挤、混乱。否则,即便同一楼层,就隔着个会议室,你恐怕都认不全隔壁部门的同事。
新的技术工具。书中有个故事,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是个技术大拿随便鼓捣了个“snippets”小工具,就能follow很多工程师的进展,比施密特更了解一线,因为后者获得的信息经过了各级管理者的层层过滤和装饰。不是每个企业领导者都是技术大拿,但是技术发展这么快,一些成熟的工具早就有了,只是有没有意愿去用,比如网络论坛,企业领导者只需要鼓励坦诚发言,不因言追责,就能倾听到一线声音。就像很多国家的执政者,只要自己每天花个十分钟看看主流网络,论坛门户推特微博脸书等,而不是对秘书送来的报纸简报做批示,就不至于对真实民情缺乏把握。
当“路由器”。关键的做法是邮件抄送,能共享的共享给所有可能需要的人,你共享信息并不需要绝对的理由,直觉也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共享信息,保持对于你所做工作的内容、进展度的了解,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能是人才培养层面的,可能是项目突破,也可能是资源引入等等。还有一种心理层面的影响是,打破由信息独占和小范围流动带来的权力感、圈层感,让所有人觉得被信任、被重视。
鼓励坏消息。这是是最难的,有权力有组织有人的地方,就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谷歌除了文化层面,更应用了很多技术层面的小技术。说起来也很简单,没有难度,无非就是投票(红灯绿灯),跟《超级女声》或者《我是歌手》一样。投票对象可以就议题、项目,也可以就人或者人的述职报告、讲话等,实时反馈。管理层讲话或者述职,敢让员工投票吗?
曾经有一名离职员工提出,能不能公司高管排个值班表,每周拿出一个小时去某个会议室坐台,任何员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推门进去讨论、质疑、吐槽。这一招谷歌用了,叫“接访时间制度”。
其它的还有给员工或者团队发个自己的“使用说明书”、一对一沟通等,方法很多,感兴趣的不妨去具体翻阅《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当然,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具体方法,比照谷歌时,还要量体裁衣,以信息的流动与共享为中心。
——广而告之——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fsxxzx.com/post/477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